趁著進修的機會把過去的一些關於景觀設計的想法整理整理……
2013年1月3日 星期四
設計公司五四三:創意會議
不知道有多少公司有創意會議?或許有許多人有過大家一起腦力激盪的經驗吧?
已經有許多針對創意的研究發現生活經驗類似的人,提出的創意、看問題的角度也類似。二十五歲人不會有五十二歲人現在的生活經驗,反之亦然。腦力激盪就是藉由眾人的不同經驗及想法來避免少數人獨斷的偏見並追求更好的創意。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印象中是從歐美傳來。作法上大致是集合一群人,在介紹完設計專案後,大家開始提出想法,允許任何天馬行空的想法出現,視每個提出來的想法都是平等的,不評斷想法的品質,最後把集結的創意讓專案團隊參考。
這樣的作法,一方面可以擴充創意團隊的視野,另一方面也排除與會者對「想法不成熟」的擔憂,咸信這樣一來可以激發更好的創意。但經過多年的實證研究後,有愈來愈多的學者發現這樣腦力激盪的方式,有時甚至會比一個人的創意還要無趣、更沒有效率,為什麼呢?
原因之一是容易流於與會者的各自表述--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只有腦力,沒有激盪。之二是創意缺乏提出者的完整背景脈絡而無法被正確的理解及操作--我不僅只是個台中長大各地求學台北工作愛戶外活動的男性。
因此,有人認為應該要從之前提出的創意進一步延伸--深化、對立、依附……等等,但這樣又框住了天馬行空的創意,實證效果也不佳。
那最能發揮創意會議效果的方式是什麼呢?是建設性的批評(Constructive Criticism),這在以創新聞名的公司如蘋果電腦、皮克斯動畫經過實際的證實。這種方式讓創意的提出者得詳述自己的思考脈絡,批評者也需要反芻之後才有辦法批評,來來往往的辯證之後,創意會愈來愈好。
不過,與會者都要有開放的心胸,認知批評的目的是為了最終的作品,也要有好的批評技巧,不將批評指向個人。說的容易做來難,皮克斯的員工也會認為每次的創意會議下來遍體鱗傷,心靈受創,還得加班修改,但是他們也能接受要產生好的作品,這是必經的痛苦過程。
這邊說的創意會議有別於徵求公眾參與的會議(如北美常見的Design/Planning Charrette、Workshop等),而是公司內部追求創意的方法。公司的一個面向就是集合一群人完成一個人辦不到的事,創意會議是很有趣的,認真參與往往可以大幅的拓展自己的視野,因此,每個人也都一定要體驗看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