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進修的機會把過去的一些關於景觀設計的想法整理整理……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設計只能靠天份嗎?


有人說:「設計是講求天份的」,我非常的不認同這種觀點,如果我們的設計教育是這樣的前提,那教育的目的就變成是「發掘」有天份的學生(同時放棄其他沒有天份的學生),每個人都得靠天份各自摸索--讓每個人重新發明一次輪子,大家都知道這是多麼荒謬的事。而我相信只要有正確的方法、足夠的努力、再加上一點點的運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就偉大的作品。

就像禪宗修行的過程;我們看禪學典籍,好像這些禪師都很厲害,一舉手、一投足、之字片語之間就心開悟解,但實情是,這些禪師在開悟之前,都是已經在佛法之海裡努力耕耘多年;學養深厚的高僧大德。

或許有人起步早、認識的早,但絕不是其他一開始設計表現不好的人就永遠沒有機會,儒學大師朱熹在他後期時才有這樣的體會:「用力既久,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處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所以,每個人都應該當仁不讓才是。

這些禪師大儒們是修佛心、修仁心的,而想在景觀設計中有所發展的人,也該修一顆景觀之心,用心眼去看,才能發現景觀的真實,才有機會成就雋永的設計。

雖然,景觀設計的表達形式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變遷改變了不少,然而,人類這個種族的進化並不多,很多過去的偉大設計;現在我們同樣這麼覺得:泰姬瑪哈陵、京都龍安寺、紐約中央公園、培利公園……等等,都是很好的現證,所以,一顆景觀之心,不但是有志於此道的人都應該修的,而且,也是可以經過時間考驗的。

我還沒有資格談景觀之心,但是我很幸運的遇到一些指引我如何去找心、如何去修心的人,我倒可以談談要踏上這條路的一些心理準備。

景觀設計被當做一個可以教授的學科,從美國發跡到現在已經超過100年了,既然可以被教授,一定有一個學問的架構,讓學生習得基本的知識和技巧,並具備大略的方向感,師傅領你進門了,接下來就是靠個人的修行,持續的往目標前進,修煉自己的景觀之心。

既然是這樣;學校的設計課就不會是讓你隨意發揮設計想像的地方,每一個題目都有特定的傳授目的,換句話說,每一個題目都是為了讓你學到某個基本知識才存在的,你該儘快的搞清楚,老師想要讓你學習的是什麼?而在一個題目結束之後,你該問自己,這個設計題目,我學到了什麼?是不是老師想要教給我?還有沒有什麼疑問需要再跟老師討論?

如果你放棄了這個題目,在這個基本知識上就是不足的,之後你得花更多的時間自己摸索才能學到。慢慢的,在一個完整的課程架構下,如果你付出足夠的努力,在畢業的時候,或許你就會有基本的知識和技巧,和一個概略的前進方向。

在進職場一段時間之後,你開始會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設計想法,請務必把自己學校所學的、所體會的,找機會偷渡進設計之中,落實在實際的場域,而每個案子完成後,你都要問自己,這個設計(專案)你驗證了什麼?你的想法為什麼可行或為什麼不可行?要怎麼修正改進;或還有沒有機會讓它更好?

持續的努力走下去,或許有一天;時候到了,就會像瓜熟蒂落那樣的自然,到時,你就有了一顆景觀之心,當天時地利人和時,或許你就有機會完成一個雋永的設計。

這也是我正在努力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