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進修的機會把過去的一些關於景觀設計的想法整理整理……

2012年1月3日 星期二

從作品集的製作看大學設計學習--設計的能力


除了前篇談過的「工具的運用」,設計作品集中另一個重要的部份就是展現自己的設計能力,我把設計能力分成兩個部份來談;一個是設計的思考,一個是尺度的掌握。

先來說掌握尺度的能力。

一個景觀系的畢業生,在景觀設計的尺度上,要比其他科系的學生有更細膩的空間感知:三公尺寬和六公尺寬的步道有什麼差別?步道兩旁物體高度跟步道寬度、人體尺度三者間的組合會給予人什麼樣的感受?直徑十五公尺、直徑三十公尺、直徑五十公尺的開放空間在實際使用及心理認知上會有什麼不同?階梯、座椅、矮牆、圍籬、地被、草花、矮灌木、高灌木、喬木牽涉到的人體尺度及心理感受是什麼?不同的鋪面圖樣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上述各種不同設計元素的色彩及質感能帶來什麼樣的視覺感受?而設計元素的組合,能創造什麼樣的空間功能和心理覺受?

在日常生活中、在旅途中、在書籍中、在網海中拓展自己的視覺經驗,深入研究經典的案例能得到更豐富的知識,若能將圖面、文字與現場印證就又更好了,嘗試在設計題目中運用這些經驗--模彷(抄襲)大師的設計,然後徵詢指導老師的意見反饋,久之,尺度的感覺就會愈來愈敏銳,這都可以從作品集中看出來。

在我求學生涯的初期,就是太輕忽案例研究,以致蹉跎光陰,成長緩慢,現在回想仍然後悔的很。

而設計的思考呢?

何謂設計?有句老話說是「設計是解決問題的過程與方法」,那麼,一個題目的進行,就是了解題目的脈絡、發問、尋找解答、反覆辯證,提出最終答案的過程,在作品集中,至少要能有一個案子完整的把這些過程展現出來,一般來說,通常就是畢業設計的成果。

這個過程並不是線性的從頭走到尾,而是不斷的循迴,逐步的深入,在一個題目僅有數周的習作時間下,課程的設計通常傾向循序漸進;一步一步讓學生學習需要的技能,所以不見得所有的老師都會強調這個部份,有時也會因為學生與老師的互動而偏向某些方面,若是學生沒有自覺,就會像是進行一個沒有最終畫面的拼圖,迷失在題目之中。

在設計已成顯學的現在,我相信比1995年前我進學校的當時,同學們對設計都應該有基本的認知,減少許多懵懂摸索的過程,所以,更應在學習的過程中儘早覺知「自己在進行設計思考」,然後利用每次的題目鍛煉思考的深度及速度,最後,用理性邏輯的方式;或是感性說故事的方式將答案說出來。

這邊我要特別強調「將答案說出來」;而不是「把設計思考的過程呈現出來」,這個部份之後會用另外一個主題來談,這邊簡單的說就是有良好的文字及圖面表達能力,作品集的圖面是基本要求,不需再提,文字的表達能力,有時附上一份自傳、一篇散文、幾首詩,會讓作品集更為突出。

說到這裡不免要稍稍的抱怨一下,偶爾會看到有些人為了湊題目的基本要求--剖面幾張、透視幾張--硬是擠出無意義的圖面,更糟的是把這些無意義的圖面放進作品集,而表現法又不好,這只是顯示出設計內容的貧乏、學習的懶散、對「設計」一事的無知而已。

幾年工作下來,有機會看到許多的作品集,也有機會把作品集和實際工作表現相互印證,一點點個人實務上的經驗,講的是作品集,也講設計學習,供現在的學子及辛勤耕耘的景觀教育者參考。

沒有留言: